技術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當前位置:首頁技術文章獸(shou) 殘風險在這幾個(ge) 方麵更加突出其危害性

獸殘風險在這幾個方麵更加突出其危害性

更新時間:2020-12-30點擊次數:1960
   隨著人們對動物源食品由需求型向質量型的轉變,動物源食品中的獸藥殘留已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食品添加劑和汙染物聯合專家委員會從20世紀60年代起開始評價有關曾藥殘留的毒性,為人們認識獸藥殘留的危害及其控製提供了科學依據。結合國內外的研究資料,本文針對獸殘風險進行闡述。
  獸藥殘留是指給動物使用藥物後蓄積和貯存在細胞、組織和器官內的藥物原形、代謝產物和藥物雜質,包括獸藥在生態環境中的殘留和獸藥在動物性食品中任何可食部分的殘留。廣義上的藥物殘留除了由於防製疾病的藥物外,也包括藥物飼料添加劑、動物接觸或食入環境中汙染物(如重金屬、黴菌毒素等),一般以u/ml或μg/g計量。
  長期食用獸藥殘留超標的食品後,當體內蓄積的藥物濃度達到一定量時會對人體產生多種急慢性中毒。例如磺胺類藥物可引起人體腎髒的損傷;氯黴素的超標可引起致命的“灰嬰綜合征”反應,嚴重時還會造成人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四環素類藥物能夠與骨骼中的鈣結合,抑製骨骼和牙齒的發育等。
  反複接觸某一種藥物後,其體內的敏感菌株將受到選擇性的限製,細菌產生耐藥性,耐藥菌株大量繁殖,使得一些常用藥物的療效下降甚至失去療效,如青黴素、氯黴素、慶大黴素、磺胺類等藥物在畜禽中已大量產生抗藥性,臨床效果越來越差,使疾病治療更加困難。
  藥物進入動物機體後以原形或代謝產物形式隨糞便、尿液等排泄物排出。殘留的藥物在環境中仍具有活性,對土壤微生物及其昆蟲造成影響。如高銅、高鋅等添加劑的應用,有機砷的大量使用,可造成土壤、水源的汙染。另外,已烯雌酚、氯羥吡啶在環境中降解很慢,能在食物鏈中高度富集而造成一定的獸殘風險。
  長期濫用藥物嚴重製約著畜牧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長期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畜禽機體免疫力下降,影響疫苗的接種效果。還可引起畜禽內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使得以往較少發生的細菌病(大腸埃希菌、葡萄球菌、沙門氏菌)轉變成為動物的主要傳染病。此外,動物源食品中的獸殘風險已經成為我國動物產品進入市場的一大障礙。